小兒泌尿疾患

2160    
下載檔案 :小兒泌尿疾患.pdf
TAGS

尿道下裂
♦ 定義:
尿道的開口不在龜頭的頂端,而是在陰莖的腹側方。
♦ 原因:
有人認為是男性賀爾蒙的接受器活動不正常,或懷孕期給予女性賀爾蒙或妊娠素會增加尿道下裂的機率,遺傳及家族史亦會發生。
♦ 分類:
分為龜頭型、冠狀溝型、陰莖型、陰莖陰囊型及會陰型五種。
♦ 發生率:
根據統計,大約每 300 名男嬰就有 1 名發生尿道下裂,父親有尿道下裂,兒子罹患率約為 8%,兄弟中有尿道下裂者,再出現的機會為 14 %。 以發生部位而言,龜頭型及冠狀溝型約佔三分之二,陰莖型約15%,而 陰莖陰囊型及會陰型佔五分之一。 尿道下裂可能會合併隱睪症和腹股溝疝氣,輸尿管腎盂交界處狹窄,腎發育不全等。
♦ 臨床症狀:
小便呈散開狀,陰莖下彎等情形,而會陰型及陰莖陰囊型尿道下裂病患必 須蹲著小便,成年可能會有不孕,其他如尿道口狹窄,無法性交也可能出現。
♦ 治療:
所以尿道下裂的病患大多在2歲以前應該接受手術治療。
♦ 方法:
首先是矯正陰莖下彎的情形做陰莖整型術,然後就是尿道成形術,使尿 道口在龜頭的頂端,陰莖整型術可以藉注射生理食鹽水使陰莖勃起,去除使陰莖下彎的結締組織而達成。

♦ 手術後可能發生:
尿道廔管,尿道狹窄,尿道口狹窄,尿道憩室等。

 

小兒疝氣

定義:
小兒腹股溝疝氣,俗稱「脫腸」。在胚胎時期,腹股溝處有一〞腹股鞘狀突〞,可以 幫助睪丸降入陰囊。
有些小孩出生後,此鞘狀突 關閉不完全,導致腹腔內的小腸、 網膜、卵巢、輸卵管等進入此鞘狀突,即成為疝氣。
♦ 症狀:
疝氣可能在出生後數天、數月或數年後發生。通常在小孩哭鬧、運動、解便後,在腹股溝處會有一鼓起塊狀物,可能在臥床休息或睡覺後自行消失。
♦ 治療:
手術是小兒疝氣最好的治療方法。至於陰囊水腫,則可觀察至一歲,若無消失再行手術治療, 但是要注意疝氣形成的可能性。
♦ 手術後注意事項:
飲食及活動如常,儘量避免過度用力。 如有嘔吐發生,暫時禁食。 傷口疼痛,可依處方服用止痛藥。 傷口如有出血、紅、腫、熱、痛、有滲出液或發高燒, 請回醫院診治。 手術後傷口請保持乾燥。

 

隱睪症

♦ 定義:
男性的睪丸最初是在後腹腔形成的, 在胚胎期第三個月, 才由後腹腔壁隨著睪丸繫帶逐漸 下降至腹股溝;在胚胎期第七個月,穿過腹股溝;到了胎兒第九個月後,才進入陰囊。 所以 早產兒較易發生隱睪症。如果睪丸在下降的過程,半途停頓或未按原定途徑而跑到陰囊以外的地方, 則該側的陰囊內就沒有睪丸,即是隱睪症。

睪丸的下降與生殖有密切的關係。
♦ 發生率:
男性早產兒發生隱睪症的比率有 20%,足月生產的男性有 2%,在一歲以後的比率是 1%; 而隱睪症患者中,兩側均發生的比率是 10%。
♦ 發生原因:
導致隱睪症的可能原因有睪丸繫帶異常, 睪丸本身的異常或內分泌異常。
♦ 併發症:
不孕症 睪丸癌 疝氣 睪丸扭曲
♦ 診斷:
如果身體檢查時,沒有摸到睪丸,即可能是隱睪症。 其它檢查的方法有血中荷爾蒙檢查,超音波檢查,電腦斷層攝影,核磁共振攝影及血管攝影等檢查。
♦ 治療時機:
隱睪症的睪丸,在一歲以後即開始有不正常的變化,往後逐漸 纖維化;因此一般建議手術將睪丸放回陰囊的時間是一歲半以前。
♦ 治療目的:
治療身體方面的缺陷, 包括睪丸與疝氣。 減少心理上的不平衡、降低睪丸癌發生的可能、生育的能力。
治療方式: 在嬰兒時期, 如果隱睪症的睪丸是位於腹股溝外環以下, 可嘗試荷爾蒙治療; 在一歲半以前,應以睪丸固定術將睪丸置回陰囊。

如果單側的睪丸已明顯萎縮,或年齡過大, 則以睪丸切除術切除睪丸。

 

小兒夜尿

♦ 定義:
男生於6歲後,女生於5歲後,仍持續地每個月有二次或二次以上晚間 尿濕床者。 初生嬰兒的排尿是屬於反射動作,當膀胱滿了就自然排出,一天要小便 20 次左右,不受大腦神經的控制, 隨著年齡的增長,大約到三歲時,大 腦皮質控制排尿的中樞神經慢慢成熟,膀胱容積也加大, 這時候,一天 小便的次數會漸漸降到 10 次左右,同時也能在最適當的地點,時間將小便排出,達到控制尿尿的目的。
♦ 發生率:
初生兒幾乎是 100%會尿床,5歲時,有 85%的小孩已能控制排尿,以 後每年會減少15%, 國中畢業時,99%的小孩都能控制住小便。一般而言,到了青春期仍有 1-2%青少年會有夜尿情形, 而男生的尿床率是女生的一點五倍。
♦ 分類:
原發性尿床:從出生到12歲,甚至成人時,一直持續有尿床現象。
繼發性尿床:原本已能控制小便,卻突然有尿床的現象再發生,這類尿 床多半是情緒、心理因素造成。
神經發展延遲:睡眠異常 心理因素
泌尿器官異常:eg.尿道狹窄,尿液逆流也是常見的問題。 如尿路感染、食物過敏、抗泌尿激素分泌異常、寄生蟲感染等。
♦ 診斷:
訊問病史:了解患者年齡小便習慣及尿失禁的種類。
♦ 身體檢查:
看看小孩背部有無凹陷或突出的腫瘤等脊椎題。
尿液檢查及尿液培養:看出是否有感染現象。
超音波、X光攝影檢查:看看是否有尿液逆流、腎臟積水等等。
內視鏡:是否有尿道狹窄或瓣膜。 膀胱功能檢查:膀胱容量是否變小,膀胱壓增高。
♦ 治療:
在白天時增加小便滯留膀胱之時間,用以撐大膀胱的容積。 每當不尿床時給以適當的獎勵,尿濕床被時,則需自行 處理,建立責任感,多鼓勵、關懷,少責罵。
藥物治療法:
(1) 服用抗利尿劑
(2) 副交感神經抑制劑,減少不可控制的膀胱收縮。

♦ 注意事項:
晚飯後少喝水,睡前要上廁所,把尿解乾淨。 多鼓勵,多關懷,給予心理上的建設。

醫師、家長及小孩長期配合,共同面對問題,解決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