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氏症簡介一

2716    
下載檔案 :唐氏症簡介一.pdf
TAGS

唐氏症(Down syndrome)舊稱蒙古症(mongolism),是一種先天性疾病,是最常見智能不足的病因之一,也是最常見的染色體數目異常病症,其發生率約為每 800~1,000 個新生兒當中有 1 例。隨著孕婦的年紀愈大,其發生率愈高。


Q:患兒會出現什麼特徵?
A:患兒的長相有許多共同的特徵:頭圍較小、後腦勺扁平、顏面較平塌、眼睛斜向外上方、眼眶內側有贅皮、塌鼻子、耳朵較小且位置較低、經常張口伸舌、頸部較短而皮膚鬆弛、常見斷掌及小指彎曲等(如圖 3-7)。
患兒的外觀也有父母的「形影」在,後天環境的影響及塑造多少也會改變患兒的面貌,積極的照顧可大為改善唐氏症者的預後,因此唐氏症患兒並非人們刻板印象中的白痴患者。

 

Q:唐氏症的成因為何?
A:唐氏症患兒的染色體比正常人多出一個 21 號染色體,成了 21 三染色體症,干擾了遺傳基因的功能──正常情況下染色體都是成雙成對,總共有 23 對 46 個染色體,唐氏症患兒則有 47 個染色體──也因此形成臨床上種種異常的症狀。至於為什麼會多出一個染色體來,絕大多數是精子或卵子形成過程必經的染色體減半步驟(減數分裂)出了差錯所致。不正常的減數分裂產生不正常的精或卵,當受孕之後便會造成染色體異常的情況,21 三染色體症便是其中最常見的。

有少部分的唐氏症患兒是屬於拼湊型──如體內含部分正常細胞及部分多了一條 21號染色體的細胞,或者是轉位型的異常。除了轉位型有可能是由父母之一方所遺傳下來之外,其餘絕大部分都是偶發的突變,父母雙方的染色體均為正常。
在精子或卵子形成時的減數分裂,第 21 對染色體發生了不分離現象是產生 21 三染色體症的主因。其實,每個染色體都可能發生數目異常,只是當較大的染色體發生問題時,會對存於其中大量的基因造成干擾,以致無法存活,而以早期流產或胎死腹中的方式提早結束小小的生命。21 號染色體是人體內最小的體染色體,只攜帶 254 個基因訊息,若不幸出了差錯,產生三染色體症時,因受干擾的基因數量較少而能僥倖存活,這是唐氏症成為最常見染色體疾病的最主要原因。

 

Q:唐氏症對患兒的身體機能有沒有影響?
A:唐氏症患兒大都會有中等程度的智能不足,但是能夠以完善的早期療育方式加以改善。
一般而言,他們的身高、體重均較正常孩童小,而且發育得比較慢;在嬰幼兒時期,他們的肌肉張力較低,活動力不太好,抵抗力也較差,比較容易生病,必須小心照顧;有半數的唐氏症患兒併發有先天性心臟病,治療方針與是否需要接受手術,必須由專科醫師詳細檢查後決定,心臟病的嚴重程度關係著患兒的生機。唐氏症兒伴隨有腸胃道系統畸形的機率約為 6~10%,泌尿道異常則為 3~5%,其他較少見的合併症有白血病、甲狀腺功能低下症、痙攣症、視力異常等;有不少的患兒由於體溫中樞機能不良,在小時候體溫會不太穩定,特別容易有夏季熱。以上的各種情況大部分屬於現代醫學能處理的病症,父母應該盡可能與醫師合作,在充分的溝通及評估之後,給孩子適當的治療。

 

Q:唐氏症可以治好嗎?
A:答案是否定的。至目前為止,尚沒有任何醫療方法可以治得好唐氏症,或是讓病情得以立即減輕。
所有治療唐氏症兒童的方法,都是針對他們的病情而擬定的,譬如對於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童施行開心手術;對於有十二指腸阻塞的孩童進行剖腹探查及腸道暢通手術等;而對於智能不足的狀況,則應及早開始復健及教育訓練,讓患兒及早學習和接受環境的刺激,發揮他們的潛能。
唐氏症雖無法根治,但是新的復健及教育理念鼓舞著家長們全心接納自己「雖不完美卻頗具可塑性」的孩子,配合專業人員的指導,投身孩子的「早期療育計畫」,激發孩子的能力以發揮到極致。在馬偕醫院的案例中,有兩個極突出的唐氏症病人,他們在六、七歲的智商達到七、八十之間,幾乎在正常人的標準範圍內!不是他們變聰明了,而是「早期療育計畫」使他們充分展現他們原本可能被埋沒的潛能罷了。

 

Q:什麼是「早期療育」?
A:早期療育是協助 0~6 歲的唐氏症兒開發智力、加強認知的治療,最好出生後就開始,以便培養唐氏症兒自我照顧、獨立生活的能力。治療的範圍包括語言、職能、物理、感覺統合、特殊教育、社會行為能力等。療育計畫必須由心理治療師、醫生及家長共同參與擬定,家長的關心與生活中的簡易訓練,將會使早期療育有更加顯著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