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憂鬱症難察覺 醫教 5 點辨識關鍵

來源:    

12-18歲的青春期孩子,在這個時期開始經歷身體、心理和社會環境的轉變,包括發展自我價值觀、調整家庭關係界線、面對校園課業壓力以及學習兩性與同儕互動,尤其在3C產品和社群媒體普及的時代,青少年容易互相比較和影響,可能會面臨及衍生相關的情緒行為問題,因此關心情少年情緒和心理健康發展是重要且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。

精神科林恩聖醫師指出,常見的青少年情緒障礙症以憂鬱症、低落性情感障礙症為主。常見的憂鬱症狀表現如下:憂鬱心情、對活動失去興趣、食慾減退及體重明顯減輕、失眠、動作變遲緩,整天疲倦、不恰當罪惡感、專注力下降、自殺意念及行為等。

 

林恩聖醫師提醒家長,青少年的憂鬱症狀表現可能不典型,因為情緒表達能力尚未完全成熟,無法適當地說出內心的感受與想法,以下幾點都可能是青少年憂鬱的危險因子:
1.易怒情緒
2.反抗行為
3.拒學行為
4.非法物質使用
5.過度投入手機及3C產品

 

若青少年情緒及憂鬱症狀嚴重,且伴隨有傷害自己的意念及行為,進而影響生活功能時,建議考慮治心智科(精神科)就醫,評估是否需要藥物及相關心理治療。根據研究顯示,憂鬱若未能妥善處理及治療,將會造成大腦及生活失能的傷害,且提高自殺風險。

 

「我的孩子服用藥物後,會不會有副作用或是成癮的問題?」林恩聖說,這是很多父母親的疑問和擔憂,因此與臨床醫師有充分的溝通與討論極為重要,青少年情緒的背後往往是複雜的成因,如前面所述,包含自我認同、家庭互動及同儕關係等發展議題。因此,除了藥物治療,釐清相關的心理、社會病因,針對青少年個別狀況,才能安排對應的認知行為治療、個別心理治療、或是家族治療。

 

林恩聖呼籲,處理青少年情緒需要相當的時間與陪伴過程,而非一蹴可幾,唯有孩子逐漸感到被理解時,才能真正建立溝通與治療的橋樑,多加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,並且側面了解孩子可能面臨的壓力,例如與同儕交友關係、課業問題等,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關心,幫助他們渡過成長的關鍵時期。